秦始皇的一生,迷雾重重,重重迷雾当中,隐藏得最深的疑案之一,就是他的后宫是谁?
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后宫都有记载,特别是皇后,那是母仪天下的第一夫人,在制度上有专门的规定,是必须大书特书,树碑立传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谁,史书上却完全没有记载,两千年来没有人知道,这就不能不说是有点奇怪了。
奇怪的事情还没有完,如果说秦始皇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谁,史书上忘了记载,或者出于某种原因,没有写也就罢了,更奇怪的是,除了始皇后而外,有关秦始皇所有后宫的消息,在史书中也几乎都没有记载,两千年来也没有人知道,这就不仅仅是奇怪的事情,而是一桩非正常的历史之谜了,对于历史侦探来说,也就成为一桩有待破解的历史疑案了。
2007年3月,我得到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墓葬被发掘的消息,于是专程再次前往西安,就与秦始皇有关的女性的遗迹作了考察,我去秦东陵,查访了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与养祖母华阳太后、父亲庄襄王与母亲帝太后的墓葬。秦王与王后,都是夫妇合葬一地,阴阳相配,合于人情,合于制度。亲祖母夏太后与高祖母宣太后的墓,也是规模宏大,不过,因为两位太后都是侧室而不是正妻,所以葬地选在别的地方,一切都井井有条,合于传统,合于礼制。
唯有秦始皇陵,孤零零一座大墓,没有皇后之墓相伴,那种孤单独立的景象,实实在在地将谁是始皇后的历史疑案,卷入了考古实物当中,究竟有没有始皇后墓?如果有,始皇后墓在哪里?
秦始皇的秘密越是深查,疑虑越深,面对疑虑,当事实不清、真相不明的时候,各种猜测遐想,就应运而生。
有人猜想说,秦始皇大概是没有立皇后,之所以没有立,是因为后宫太多,看花了眼,定不下来,不过,动动脑筋就可以知道,后宫多少,秦与历代一样,自有制度,自有规定,与立不立皇后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立后是为了王位继承的秩序,也是为了后宫的秩序,与是否花了眼倒是关系不大,这个说法太不专业,拿不上桌面。
也有人猜想说,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这种厚望的特殊要求延迟了他立后的进程云云,不过,查查史书就可以知道,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都是统一天下后濒近晚年的事情,以秦国的传统和制度而言,秦王正式立后当在亲政后不久,大概都在二十多岁的青壮年时代,怎么也等不到四五十岁,待到年老体衰才来考虑立后的事情,不仅祖宗们不允许,臣下们也怕早就吵翻了天,这种猜想也说不通。
又有人猜想说,秦始皇的母亲私生活不检点,养面首,生有两个私生子,这件事对秦始皇影响甚大,他驱逐母亲出京,由怨恨母亲发展到仇恨女人,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使他迟迟未能立后,不错,秦始皇的母亲确是养了面首嫪毐,养了私生子,秦始皇也确是怨恨过他的母亲,将她驱逐出京。
不过,嫪毐的事情,直接关系到他的母亲与养祖母华阳太后间的关系,当他事后听了策士的劝告后,出于稳定政权和安定继承关系的考虑,迅速迎回母亲,恢复了秦王与太后的正常母子关系,秦始皇是第一流的政治人物,他的为人行事,首先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的。
况且,在秦国历史上,太后养面首生孩子的事情多的是,他的高祖母宣太后与来秦的外国义渠王生有两个儿子,宣太后的儿子,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不但知道这件事情,还与母亲合谋,利用这桩私情,刺杀义渠王,将义渠王的国土并入秦国,解决了一桩多年威胁秦国西北边境的心腹大患。
秦昭王早早在宣太后的主持下娶妻立后,后宫不少,子女也多,不但没有看到什么心理上的障碍,看到的反而是实利人情浓厚、道德约束淡薄的边风古情,可以说,在太后的私生活与秦王立不立后之间,实在是找不出可信的联系,这种猜想,好听是好听,也难以说通。
所以我们说,上述的这些猜想,都只是勉强的臆测,因为找不到破解的门道,只有接受现状,再做一点粉饰性的涂抹而已,并不能连接到具体的史实,做有理有据的破解,那么,破解的门道在哪里呢?
破案的关键,要有线索,历史疑案的破解,需要找到能够作为线索的史料,我将史书中所有有关秦始皇后宫的史料都筛选了一遍,结果只找到一条,现在提供给大家,这条史料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条:九月,葬始皇骊山。……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这条史料非常重要,必须做一个详细的解释,秦始皇三十七年,就是公元前210年,这一年七月,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天下的旅途中生了病,车驾抵达沙丘宫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时,秦始皇病情急遽恶化,突然不治身亡,享年五十岁。
随后的事情,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沙丘之谋,沙丘之谋的主谋是赵高,他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的老师,秦始皇的贴身车马班长——中车府令,他引诱胡亥,说动丞相李斯,三人结成政治同盟,伪造遗书,逼迫皇长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即位,建立起二世政权。
九月,二世新政府在咸阳举行盛大的葬礼,将秦始皇安葬于骊山,就是现在的秦始皇陵,在安葬秦始皇的时候,二世皇帝下了这道处置秦始皇后宫的命令,这道命令说:[先帝的后宫当中没有子女的人,不宜外放出宫。]根据这道命令,于是将她们全部殉葬从死,死者的数量相当多。
那么,从这条史料当中,我们可以读取到有关秦始皇后宫的哪些信息呢?
1、秦始皇后宫的数量不少,具体的数量不详。不过,秦的后宫,自有严格的制度,根据继承了秦国制度的汉朝初年的情况来看,秦始皇应有正夫人一人,称号为皇后,侧室多人,都称夫人,夫人们的称号分别有美人、良人、八子(比如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她是惠文王的侧室,称夫人,正式的称号是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数种,她们地位的高低,比照政府官员的秩禄,也都有规定,所以我们可以说,真正有名分,可以被称为秦始皇后宫的人,最多十来人左右,世上盛传秦始皇的后宫列女在万人以上,都是后世的传闻和文学的夸张,是不能作为信史来看的。
2、这些数量有限的后宫们,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生有子女的;另一类是没有生子女的。
3、凡是没有子女的后宫,都按照二世皇帝的命令殉葬,被埋在临潼的秦始皇陵里面了。
4、凡是有子女的后宫,免于殉死,在秦始皇死后,与他们的子女一道,还继续活在人世上。
据我所知,上面这条史料是史书中有关秦始皇后宫的唯一的一条史料,我们从中能够读取的信息大概也就是以上四点了,情况介绍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知道秦始皇的后宫有些什么人,我们知道秦始皇的皇后是谁了吗?]
[不知道。]
可以想像得到,大家肯定会如此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什么?]
[从这条史料看不出来。]
[那怎么办?]如果我继续追问。
这一来,大家恐怕会为难,不便回答了,不过我想,个别人也许会说:[那就没有办法了。没有证据,总不能瞎猜乱说嘛。]
说得对,的确是这样的,历史学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的训练,叫作根据证据说话,能够尊重证据,根据史实说话,才算是入了历史学之门。
不过,入了门还得能出门,你入门经过学习以后还得出门,出门自立门户,出门博采百家,出门活学活用,也可以出门做历史侦探,我们今天的课题是破解疑案,现实中破解疑案的专家,当然是刑警侦探了,最有名的文学代言人,当然是福尔摩斯、波罗,还有黑猫警长了,作为破解历史疑案的历史侦探,我们也不妨出门向破案的侦探们取经,学习他们破案的方法,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向刑警侦探们学习些什么,我们将如何活用他们的方法来破解我们的疑案呢?
在侦探破案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刑警们追捕犯人,犯人逃脱,不知去向,这时候,刑警们并没有绝望,他们回到警察局开会,调查和搜寻所有与犯人有关的人,制作出一张关系网表,依据这张表,经过仔细地分析,从中筛选出犯人可能前往投靠的关系人,然后,刑警们转而跟踪这个关系人,结果,犯人的身影出现在这个人身边,刑警们果断出击,一举抓获了犯人,在侦探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吊线跟踪。
今天,我们把这种方法借用到历史学当中,尝试能不能用这种吊线跟踪的方法破解秦始皇后宫的疑案。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有关秦始皇后宫的史料只有一条,而解读这条唯一史料的结果似乎是走入了绝路,追踪的对象——秦始皇的后宫们的身影消失了,不过,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学习刑警们的做法,将后宫们的关系网作一番整理的话,我们将不难发现,与后宫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人,除了秦始皇而外,就是她们的子女了,通过调查子女们的行踪,寻找母亲的下落,可以说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出于这种思路,我们暂时停止对秦始皇后宫去向的追踪,转过头来考察秦始皇的子女们。
这样一来,前景就豁然开阔了,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长子扶苏,幼子胡亥,中间知道姓名的还有公子将闾和公子高,我们可以对他们逐一吊线跟踪,为了便于追查,我们先列出一张线索人的名单来。
第一线索人:公子将闾兄弟
第二线索人:公子高
第三线索人:诸公子公主
第四线索人:幼子胡亥
第五线索人:长子扶苏
按照这个名单,首先追查第一线索人公子将闾兄弟,看看能否找到有关他们母亲的线索,公子将闾一共兄弟三人,他们出现在史书上,是在二世即位以后,当时,他们共同面临着被诛杀的危险。
我们已经讲过,秦始皇死后,即位的二世皇帝胡亥是幼子,他本来不应当继承皇位,受老师赵高的引诱,得到丞相李斯的协助,伪造遗诏,逼死长兄扶苏,篡夺了皇位,即位后的胡亥,内心不安,对比他年长的兄弟姐妹们,都心怀猜疑,担心他们危及自己的地位,在赵高的怂恿下,二世决定将在世的公子公主们都处死,以消除他们对于皇位的潜在威胁。
史书上说,在这场清洗运动中,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软禁在宫内,最终被定以[不臣]之罪判处死刑,所谓[不臣],就是失臣下之礼义,引申出去就是对主上的不敬,再引申就是妄图谋反了,这种做法,我们今天叫作无限上纲上线。
公子将闾最是谨慎重礼的人,他实在是冤屈不服,他对传达判决的使者申辩道:[朝廷的礼节,我从来不敢不服从;朝廷的序位,我从来不敢不遵守;接受皇上的命令应对回答的时候,我也从来不曾有过失辞欠礼,何以叫作不臣?我只求明了自己的罪名而死。]执行命令的使者无情,说自己是奉诏书行事,催促将闾立即服罪自裁,可怜公子将闾兄弟三人呼天不应,被迫含冤引剑自杀。
在史书有关公子将闾兄弟的简短记载中,我们没有发现有关他们母亲的直接线索,根据公子将闾的为人,根据他重礼仪,守规矩,行为谨慎,言辞得体的形象,我们推断他的母亲也当是谨慎而对子女管教严格的人,此时的她,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
其次,我们来考察第二线索人公子高。
在秦二世杀戮兄弟姐妹的恐怖之中,公子高曾经打算逃亡,但他担心因为自己的逃亡而株连家族,走投无路之下,他上书二世请求让自己为父亲殉葬,二世十分高兴,同意了公子高的请求,赐钱十万筑墓,让他陪葬于始皇帝陵园内,于是就没有株连公子高的家族。
史书上记载公子高上二世皇帝书说:[先帝无恙的时候,臣下入内则被赐予饮食,出外则使乘坐车马;御府的衣物,中厩的宝马,臣下都有受领,先帝仙逝,臣下应当从死而未能速行,这是身为人子而不孝,身为人臣而不忠。不孝不忠,无以立名于世,臣下请求从死,愿意陪葬在骊山脚下,切切恳求,愿主上恩幸,哀怜准许。]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子王孙,那种无辜无奈、日暮途穷的哀鸣,至今读史尚回荡在耳边。
在对公子高的考察中,我们也没有发现有关他母亲的直接线索,从公子高的上书来看,他深受父亲的喜爱,忠孝之心非常浓厚,以此推测,他的母亲应当也是重大义的人,公子高有想法有决断,曾经考虑逃亡,但是,为了保护家族,最后决定以身殉葬。想来,他的母亲,或许还在人世,儿子走后的家族,由她来孤苦支撑?
跟踪追查第一和第二线索人到这里,对于他们母亲的情况,除了一点似是而非的推测外,我们难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看来,由公子将闾兄弟和公子高的线索去追踪秦始皇后宫的线路,走不通,走不通的原因,是实有其人其事而可以取证的文献史料不足,文献史料,是从古代辗转流传至今的文字信息,是我们破解古代疑案的重要证据,文献史料不足,我们就束手无策,打退堂鼓了吗?不,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来源,这就是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直接到古代遗留中寻找第一手信息,最为可靠,于是,我们将视线投向考古,看能不能找到新的线索。
自从兵马俑陪葬坑在1974年被发现以来,始皇帝陵园的发掘和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秦始皇一生的种种疑案,由此获得了文献上得不到的种种宝贵线索。在始皇陵园,考古学者曾经发掘过一座甲字形陪葬大墓,规模等同王侯级别,地点靠近始皇帝陵封土。考古学者以为墓主当是皇室宗亲,可能就是公子高的墓。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他自愿殉葬,得赐钱十万,以公子之礼埋葬于始皇陵旁。
在始皇帝陵封土东边大概一里远的地方,有一村落叫作上焦村,在村外的树丛间,有十七座甲字形陪葬墓,坐东向西,南北纵列,面向始皇帝陵展开。其中有八座墓葬已经发掘,在陪藏品中,考古学者发现了秦少府工官制作的御物。少府是专门管理王室宫廷的机构,相当于皇室内务部。一般来说,少府制作的物品,属于皇室用品。这些墓藏中出土的皇室用品,自然使人联想到这些墓主与皇室宫廷之间,可能会有某种关联。那么,这种关联会是什么呢?
为了追查这种关联,我根据考古发掘的报告书,将已经发掘的八座墓葬的材料整理出来,提供给大家如下:
上焦村陪葬墓简况
第7号墓,墓主为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头、身、四肢分离。
第10号墓,墓主为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头、身、手、足骨分离,倒置于椁室头厢内。
第11号墓,墓主为女性,年龄在30岁左右,骨骼完整,仰身直肢,上下颌骨左右错动。
第12号墓,墓主为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头骨置于椁室头厢盖上,肋骨及其他骨骼置于头厢内。
第15号墓,墓主为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头、身、四肢分离,置于椁室头厢盖上,头骨在椁室外乱土中,头的右颞骨上插有铜镞一支。
第16号墓,墓主为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上半身尸骨在椁室内,头骨在椁室头厢的盖上,下肢骨在填土中。
第17号墓,墓主为女性,年龄在20岁左右,头、身、下肢分离,左脚与胫骨分离,两臂伸张作趴伏状。
第18号墓,有铜剑一把,未见人骨。
八座墓中,出土七具尸骨,五男二女中,六人身首四肢分离,显然是被酷刑肢解而死,一人尸骨完整但上下额骨错位,显然是被绳索缢死,这种非正常死亡的遗留现场,究竟向我们传达了古代历史的什么信息呢?
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是八座墓葬的发掘者之一,他由这十七座墓葬,联想到秦二世诛杀诸位公子公主的事情,推断这十七座墓葬可能是被秦二世所诛杀的公子公主们的坟墓。
根据史书的记载,二世即位以后,命令赵高网罗罪名,将秦公子十二人戮死于咸阳,公主十人矺死于杜县,财产一律没收,亲近多被株连,戮死,就是杀死后陈尸受辱;矺死,就是分裂肢体而杀之,诸位公子公主非正常死亡的惨状,与十七座墓葬主人们的零乱遗体情况相当。
根据史书的记载,诸公子和公主被杀的时令,是在二世元年春天,秦历当在一至三月的寒冷时候,发掘中发现有修墓人烤火的炭迹,文献和实物互相得到了印证。
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子扶苏接受伪造的遗诏,被赐剑自杀于上郡,第十八号墓只有铜剑一把,未见人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文献和实物不仅有相互的印证,更令人感到神奇而有无穷的回味。
考古发掘,为秦二世屠杀兄弟姐妹的历史惨案提供了实物的证据,这些实物的证据,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秦始皇的诸位公子公主,都死于骨肉相残,他们都是在非正常死亡后单独埋葬的,由此看来,他们死亡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也就是秦始皇的有子女的后宫们,或许已经过世,或许还在人世间孤独而悲哀地生活着。
至于更详细的情况,我们无法得到更多的线索,看来,追查第三线索人的这条路,也到此不通了,余下的线索,只剩下第四线索人——秦始皇的幼子,二世皇帝胡亥和第五线索人——长子扶苏了,我们先来考察胡亥。
秦二世胡亥是排名第四的线索人,我们在着手调查他以前,按照惯例,首先提供一份有关线索人的个人材料,请大家过目。
秦二世胡亥履历表
名字:胡亥
性别:男
生年:秦王政十八年
父亲:秦始皇嬴政
母亲?
死亡:二世三年
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生于秦王政十八年,胡亥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在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的时候,当时,胡亥二十岁。
秦始皇即位以后,曾经五次巡游天下,第五次巡游,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同年七月病死于旅途当中,整整持续了十个月。(按:秦的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就是每年第一个月是十月,九月是最后一个月,从十月到七月,在同一年度内,正是十个月。)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在开始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旅行时,做了一个对未来的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就是带上幼子胡亥同行,那么,我们为什么说这个决定对于未来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呢?一句话,这个决定直接牵涉到秦始皇究竟想选择谁做自己的继承人的问题。
关于这件事情,史书上只有这么一句简单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这句话是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这一天,始皇帝开始出行巡游天下,政府百官分成两套班子,左丞相李斯带领一套随始皇帝同行,右丞相冯去疾带领另一套留守咸阳,幼子胡亥爱戴父亲,请求同行,始皇帝同意了,仅仅由这句话,我们似乎看不出这件事情与秦始皇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有关这个决定的两个背景情况加进来考虑的话,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个背景情况是,这时候的秦始皇已经五十岁了,从他日渐衰弱的身体状况来看,也许已经是时日无多了,选立继承人的决定,可以说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第二个背景情况是,就在一年多以前,秦始皇的长子,皇位第一继承人扶苏,因为与秦始皇政见不合,被贬斥出京,打发到上郡的蒙恬军中出任监军,从而,秦始皇最终将选定谁做继承人的事情,成了一桩悬案。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他们都是有皇位继承权的可能接班人,始皇帝这次巡游天下,长期离京在外,部分百官同行,帝国的重大政务都在旅途中处理,或者在车上,或者在行宫中,毫无疑问,秦始皇的巡游,连带着帝国政治中枢的移动,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重大的政治行动,在如此重大的政治行动中,秦始皇选取胡亥同行,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这种非同寻常的重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1、如果从父子之情来看的话,表明了秦始皇格外宠爱胡亥的亲情。
2、如果从皇位继承的政情上来看的话,则是显示了秦始皇有意立胡亥为太子的政治意图。
秦始皇有意立胡亥为继承人的事情,是历史上被忽略了的问题,实有其事而被视而不见,今天,我将这件事情作为问题提供给大家考虑,并且出示可能的证据。
秦始皇立胡亥为继承人的考虑,在史书中是有明确的线索可以追寻的,这个明确的线索,有胡亥和蒙毅两人可以作证。
胡亥即位以后,在赵高和李斯的怂恿下,决定杀害亲近扶苏的大将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蒙毅长期侍从在秦始皇身边,是秦始皇最为信任的亲信大臣,他熟悉宫廷内幕,秦始皇帝晚年的心境,他是第一知情人。
蒙毅死前,二世曾经派遣御史传令指责他说:[先帝曾经打算立朕为太子,而你从中作难。如今丞相参劾你不忠,罪当诛灭宗族。朕不忍,赐你一死,也算恩遇有幸,你自己决断吧。]
蒙毅痛感冤屈,自杀以前为自己申辩说:[如今指责臣下不能得先帝之意,然而,臣下年少就仕宦于先帝,多年蒙恩,幸得信任,直到先帝去世,未曾有所逆迕,可以说是知晓先帝之意了。又指责臣下不知太子之能,然而,先帝巡游天下,独有太子跟从,先帝亲爱太子之情,远较诸位公子深厚绝远,臣下是尽知而无所怀疑。先帝举用太子,不是一时之转念而是多年之积虑,臣下何曾敢有过劝谏,何曾敢有过谋虑!臣下决不敢巧饰言辞、强辩夺理以避死,只是担心事情不实而羞累先帝之令名罢了。恳愿使者能够有所考虑,使臣下死得明白。]
在二世的指责和蒙毅的辩解当中,都提到了晚年的秦始皇曾经打算立胡亥为太子的事情,在蒙毅的话中,更是明确透露出,秦始皇废长立幼的打算,不是一时的念头,而是经过数年酝酿的积虑。
看来,秦始皇格外宠爱胡亥,有意立他为太子的事情,应当是可信的事实,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会格外宠爱胡亥呢?
人性本复杂,人心多变化,历来论及身居高位的权势人物,往往专注于政治政略,对于人情人性,多有所忽略,如同始皇帝这样的权势人物,他首先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剥去层层外衣的人体,同你我一样,都是由生带来由死带去的赤体;离开权势利害的心情,同你我一样,都是天地间常见的儿女亲情。就始皇帝与胡亥的关系而言,首先是父子亲情。
在家天下的父子继承体制之下,政情由亲情延展生出,帝王的隐私,就是国事的隐情;国家政情的隐秘,常常须要到帝王亲情的隐私处去寻求,顺着这种思路考察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宠爱胡亥的理由,我们可以举出三条来。
1、幼子可爱的人情
胡亥是始皇帝最小的儿子,他三十一岁生下胡亥之后,大概就没有生育了,可能身体出了毛病,生殖系统有慢性的炎症或者是机能性障碍,俗话说,幺儿幼子最可爱,年少天真无嫌猜。爱幼的人情,不但平民百姓如此,权势在手的人,更是如此。身在高位,逼宫抢班的危险,使人不得不有所提防,首当其冲的提防对象,就是最近的继承人,父子继承的体制下,长大成人的亲骨肉,越是能力强,越是力量大,越是有逼迫的危险,也越是容易成为猜忌的对象。
与此相反,幼子继承的可能性最小,利害上没有逼迫的可能,年幼天真,与父亲的关系多是难得的真情,不仅没有嫌猜,常常滋生格外的爱怜,格外的爱怜,生于平民之家,不过是人间的亲情;生于君王之家,往往衍生成王位继承的政情。
历史上,老父爱幼子,废长立幼的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汉高祖刘邦(废长子刘盈立幼子如意失败)、汉武帝刘彻(杀长子刘据立幼子刘弗陵)、曹操(一度想废长子曹丕立幼子曹植,后来放弃)、袁绍(不立长子袁谭立幼子袁尚)、刘表(不立长子刘琦立幼子刘琮)……简直可以写一部废长立幼的专门史。
2、胡亥顽皮直率的天性
胡亥之所以格外受到父亲的宠爱,也出于他可爱的性格,胡亥其人,本来是没有政治抱负也没有政治野心的青年,卤莽而顽皮。
《新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战国故事,胡亥还在做王子的时候,始皇帝设酒宴招待群臣,胡亥与诸位兄长一道得到酒食的赏赐,临席完毕,诸位公子纷纷退席,古人席地而坐,就像现在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一样,入席脱鞋,出来穿上,脱了的鞋都放在门外,胡亥最后一个出来,大概是喝了点酒,又受了宴会高兴劲儿的熏染,很有些兴奋,看见满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一时发了猴性,将看起来招眼的鞋,都一一踩上一脚,诸位兄长无不叹息云云。
《新序》是西汉末年的学者刘向所编辑整理的古代故事集,而这种古代故事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史料之一,这个故事,《史记》中没有,可能是现有古籍中有关胡亥少年时代的唯一记载,胡亥的诸位兄长,从扶苏、公子高到公子将闾兄弟,都是比较规矩的人,或许与始皇帝对子女的严厉有关,也许与他们母亲的管教有关,胡亥与诸位兄长不同,敢闹事,不时搞点恶作剧,他的这种性格,用贬斥的话来说,是不懂规矩的恶少;用平和的话来说,是调皮捣蛋的顽童,也许,正是因为他个性比较直率莽撞,年纪又最小,才得到了始皇帝格外的喜爱?
3、胡亥没有政治野心
前面我们讲过,始皇帝突然死于巡游途中,赵高策划沙丘之谋,劝诱胡亥销毁始皇帝的遗诏,取代扶苏,抢班夺权,这件事情,一开始被胡亥一口回绝,胡亥说:[父皇的安排是当然的事情。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儿子。父皇去世,不言封赏诸子,我作为儿子没有多话的余地。]可谓干脆利落,毫无恋念政治权力的思绪。
胡亥没有政治野心的特点,在他做了皇帝以后仍然没有改变,他即位以后,多次显露出生命苦短、及时行乐的心理倾向,他曾经感叹说过:[人生在世,宛若乘坐六马快车驰过缺隙,转瞬即逝。]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方才二十岁,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为什么产生如此超前的人生迟暮感,实在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情。
我曾经在《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解释这件事情说,多年来,胡亥目睹父亲一生汲汲于政务,宛若尧王禹帝般劳苦,而当天下伟业大成时,却面临病痛的折磨,苦于生命的短暂,到处寻药求仙,苦苦期求得不到解脱,终于违愿逆情,突然撒手葬身于黑暗冷彻的地下,正是这种贴近父亲一生真相而早早地生出生命苦短的强烈感受,影响了胡亥的人生观。
胡亥的人生观,是追求人生的享受,满足自然生命的快乐,与政治权力和政治功业完全无缘,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人生观,相对于父亲辉煌伟大的政绩而言,胡亥更多地关注的是父亲的生命和健康,他的这种关注,出于他的真情本性,直率而不加掩饰,想来,胡亥的这些特点,对于陷身政治旋涡中心的始皇帝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抚慰,或许最能使始皇帝感受到父子间的真情,从而对胡亥生出格外的怜爱来?
胡亥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赖,近于盲目,也成了他生存的依赖,始皇帝死后,胡亥将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赖,移情转移到了老师赵高身上,最终酿成了身死国亡的悲剧,胡亥人性中的这桩隐情,隐藏在一个有名的故事当中,这个故事,就是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的故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故事大概如下: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想篡位,怕群臣不服,设法预先测试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忍不住笑了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说成了马。]他当即问左右的臣下们,臣下们或者沉默,或者说是马,也有说是鹿的。事后,赵高网罗罪名,将说是鹿的人一一处治,从此以后,群臣都畏惧赵高。
指鹿为马,已经成为汉语的常用成语,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个故事,也广为流传到海外,日语中说傻瓜为[马鹿],词源就在这里,中文以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着眼点在于赵高,是基于赵高的行为生出的意义,日语以[马鹿]比喻傻瓜,着眼点在二世,是基于二世的行为生出的意义,这件事情,作为故事来听,非常有趣,傻瓜加骗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作为历史来看,非常离奇,难以令人相信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这个历史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呢?
我今天的回答是,这个历史故事,是一个有特殊背景的历史故事,这个特殊的背景,就是胡亥与赵高之间的特殊关系,胡亥与赵高之间究竟有什么特殊关系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赵高为什么敢于在二世面前如此颠倒黑白,二世又为什么在赵高面前如同瞎了眼的傻瓜?
胡亥这个人,不善言辞,不喜欢交往,做事无城府而有些莽撞,他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信任的人依赖极深,几乎到了盲信的地步,秦始皇在世时,他对秦始皇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秦始皇之所以格外宠爱他的原因之一,胡亥的这个特点,在始皇帝去世以后,非常明显地转移到他与老师赵高的关系上来。
赵高是始皇帝亲自为胡亥选定的老师,始皇帝之所以选中他,首先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再就是看重他出类拔萃的才能,赵高早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秦宫担任尚书卒史,相当于秦王的秘书,长期在秦王嬴政身边从事机要工作,后来被嬴政提拔为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事,就是秦王的御前车马班长兼管秦王的玺印,可谓是得到嬴政绝对信任的心腹内臣,赵高曾经犯有大罪,蒙毅治以死罪,削其宦籍,秦王嬴政怜惜其才,赦免其罪,官复原职,可见嬴政对赵高的器重。
赵高做了胡亥的老师以后,深得胡亥的信任,始皇帝去世以后,胡亥将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任移情于老师赵高,他以后人生中所有的行动,都是在赵高的指导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事事听从赵高,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七件事例来说明。
1、沙丘之谋,二十岁的胡亥之所以上了贼船,伪造遗诏,逼迫长兄扶苏自杀,是听了赵高的劝诱。
2、即位以后,他之所以诛杀兄弟姐妹,断绝了人间的亲情,也是出于赵高的主意。
3、他曾经有意释放蒙毅,重新起用,在赵高的反对下,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4、他苦恼生命短暂,想享受人生,知心话只对赵高倾诉,将赵老师视为唯一的密友。
5、他身居宫中,不见群臣,由赵高充当群臣与自己的联络人,将赵老师视为自己唯一的代理人。
6、当赵高干政日甚,李斯和老臣们上书请求罢免赵高时,胡亥完全不能接受,他在给李斯的复信中,极力为赵高辩护说:[你们说赵高有擅权生变的危险,这句话从何谈起!赵高是仕宦于宫中多年的旧臣,心志不以安稳而松懈,不以危难而变易,行为廉洁,处事干练,凭借自身的努力,以忠诚上进升迁,以信义称职守位。朕甚为看重他,而丞相甚为怀疑他,究竟为何如此?]
在表示了自己对赵高的信任以后,胡亥用几乎近于哀求的语调请求李斯等大臣不要对赵高多疑,他说:[朕年少时痛失先人,人事上识知甚少,行事上不习治理,丞相年老,来日不多,不知何日撒手人世,朕不属依赵君,还有谁人可以托靠?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世事人情,上能尊君适朕,丞相不要多疑。]他把赵高视为始皇帝死后的唯一依靠,几乎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正是出于这种信赖,当李斯等老臣坚持清除赵高、劝谏休养息民时,二世选择了站在赵高一边,他将消息通报给赵高,下令将以李斯为首的老臣们逮捕下狱,交由赵高审理处置,赵高罗织罪名,将李斯屈打成招,赵高将结果报告二世时,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老师,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7、陈胜吴广起兵,天下大乱,巨鹿之战,秦军主力被项羽消灭,刘邦军逼近关中,赵高见大势已去,发动政变,命令弟弟郎中令赵成(宫廷警卫大臣)和女婿咸阳令阎乐(首都咸阳市长)领军攻入望夷宫中,逼迫二世自杀,临死之前,二世与阎乐之间有一段对话,最可以看出二世与赵高的关系。
二世说:[能否见丞相一面?]阎乐回答说:[不可以。]
二世说:[希望得到一郡之地为王。]阎乐仍然回答不可以。
二世又说:[请求得到一万户的封地为侯。]又被拒绝。
二世尚存一线希望说:[愿意与妻子一道做庶人百姓,待遇比况诸位公子。]
阎乐无意再听下去,说道:[臣下接受丞相的命令,为天下诛除足下。无论足下如何多说,臣下也不敢答应。]于是阎乐指挥部下逼近二世,迫使二世自杀。
俗话说,死前吐真言,二世一生,看重的是个人生命;死前,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活下去,二世一生,信任的是老师赵高,死前,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见赵高一面,他知道发动政变、逼迫自己自杀的人就是赵高,竟然无怨无恨,只求见一面,他对赵高的依赖,至死也没有改变。
身为历史学者,我每读史书到这里,总感到惊奇,胡亥与赵高的关系,上朝是君臣,下朝是师生,私下里是亲友,情结上宛若父子,胡亥对赵高的信赖,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事情,在这种绝对的信赖中,胡亥已经变成了盲目的傻子,不但失去了政治上的判断力,甚至失去了常识上的判断力,如果我们明了这种历史和心理的背景,指鹿为马的故事大概就可以得到理解了,胡亥为什么会得到始皇帝格外宠爱的原因,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不过,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宠爱胡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可能与他的母亲有关。
不管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如同始皇帝这样的权势高位者宠爱幼子,常常还有一个重大的理由,就是在众多的妻妾中,幼子的母亲往往是年轻貌美,最得老夫欢心,妻是新人美,娇妻幼子好,爱屋及乌的人情,古往今来如此,关于胡亥的母亲,史书上完全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不得不要多说几句。
在古代中国,特别是秦汉体制的政治格局中,王后或者皇后往往比较低调,对政治干预较少,待到夫君过世,儿子做了皇上,自己做了太后以后,不但备受尊崇,高调出头,往往权高位重,积极干政,特别是在儿子年幼即位的时候,太后常常成了施政的中心,太后的亲属们也形成一大政治集团,这就是我们不时耳闻的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权,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权,是世袭王政体制下的制度性产物。
秦国历史上,始皇帝的高祖母宣太后、养祖母华阳太后、母亲帝太后都曾经擅权一时,二世皇帝的母亲,在胡亥即位以前默默无名,这可以理解,然而,二世即位以后,也没有听说过有关她的任何活动,她的名字也完全不见于任何记载,这就不但奇怪,而且异常了。
我常常说,古史的记载,只有万分之零点零零一,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九九九都没有记载,都是空白,在如此巨大的空白中,我们往往需要作合理的推想,尽可能地树立一些识别性的标杆,既提示可能的方向和背景,也留待新的研究和发现来证实、填补、修正和证伪,对于胡亥的母亲,我们不妨由此作一点合理的推想。
我们前面讲过,胡亥绝对信赖赵高,他收到以李斯为首的老臣请求清除赵高的上书后,曾经回信请求老臣们不要怀疑和加害老师赵高,胡亥在回信中把赵高视为始皇帝死后自己唯一的依靠,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这封信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原话是这样的:[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
在这里,胡亥提到自己[少失先人],胡亥所说的[少失先人],首先应当理解为父亲始皇帝的过世;不过,胡亥[少失先人],也可能包括他的母亲更早就已经过世,不然的话,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如果他的母亲还健在的话,应当成为太后,母系一族,也应当为他提供支持和援助,不至于除了老师赵高而外,几乎是举目无亲,流露出如此巨大的孤独感,也许,正是因为胡亥的母亲在始皇帝去世以前就已经早早过世,所以,始皇帝爱屋及乌,将对早逝娇妻的爱怜转移到胡亥身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没有留下她参与政治的记录。
爱屋及乌的秦始皇,特意为胡亥选定了老师赵高,秦始皇之所以选定赵高,当然是看重他出类拔萃的能力,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律专家,也是车技高强的武士和干练的能吏,另一方面,赵高是赵国人,出身于赵国的王族,他的赵国出身,可能也是秦始皇选他做胡亥老师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
战国时代,各国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同一国家出生的人之间,交流更为方便,比如始皇帝的母亲是赵国人,吕不韦为他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赵国人,秦始皇选用赵国出身的赵高作为胡亥的老师,或许是因为胡亥从小熟悉赵国的语言文化,选用赵国出身的赵高更为方便?
胡亥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当时,他的祖母帝太后赵姬还在(十九年去世),赵姬是赵国人,这可能是胡亥与赵国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不过,在胡亥与赵姬之间还有一位人物,这就是胡亥的母亲,胡亥的母亲,或许出身于赵国?她的赵国出身,正可以将赵姬、胡亥、赵高等赵国元素连接起来,为扑朔迷离的历史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追踪疑案到了这里,我们对于秦始皇为什么格外宠爱胡亥,为什么考虑选取他为继承人的问题,可以说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谁是胡亥母亲的问题,虽然也可以说是树立起了几个识别性的标杆,然而,详细的真相,仍然深藏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无法找到可以引导我们继续深入下去的线索。
对于破解谁是秦始皇的皇后、秦始皇的后宫究竟是些什么人的疑案,我们剩下的最后线索,就是长子扶苏了,我们将继续追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