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这一章记载孔子选女婿的故事。只言片语,记载很不完整。因而看起来颇为奇怪,好像孔子专门挑了个在押的犯人做女婿。别人用结婚冲喜,祈求疾病痊愈;孔子用嫁女表明态度,支持公冶长,帮助公冶长早日重获自由。
这个记载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想要知道:公冶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得到孔子的青睐,以犯人的身份,摇身成为孔府的乘龙快婿。
很遗憾,文献中关于公冶长的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可靠的记载。只有他是孔门弟子这一点,大致可以确定。其余的,就连他的名字,哪国人,都有争议。孔安国说他姓公冶名长,皇侃说他姓公冶,名芝,字子长;司马迁说他是齐国人,《孔子家语》、孔安国说他是鲁国人。
倒是一种有些玄乎的说法,广为流传:公冶长通鸟语。这个传说,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南朝梁著名学者皇侃的《论语义疏》引过这种说法,唐代沈佺期、白居易的诗歌中都有公冶长能鸟语的说法。例如,沈佺期有[不如黄鸟语,能免冶长灾]的诗句,白居易在一首诗的小序中有[余非冶长,不能通其语]一句。历代学者,多认为这种传说荒诞不经,不予采信。
但是作为故事,不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关于公冶长通鸟语、在缧绁之中(缧,黑色的绳索;绁,挛,连在一起。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有如下两个传说:
一个说,民间纷传公冶长通鸟语,鲁国国君认为妖言惑众,便下令将公冶长逮捕,关入狱中。不久,有鸟雀飞鸣,公冶长解读出齐国出兵侵占鲁国疆土的意思。国君派人按照公冶长的话去调查,发现真有其事。于是,不但释放了公冶长,还赏赐给他一个大夫的职位。
另一个说,公冶长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从卫国返回鲁国,行至两国边界时,听到鸟雀相呼,往清溪食死人肉。一会儿,见一位老妪当路哭泣。公冶长问她为什么哭,老妪答道:[儿子前日出行,至今未回,猜测已经死亡,只是不知道死在哪里。]公冶长便对她说:[刚才听鸟雀相呼去清溪边吃肉,恐怕那就是你的儿子了。]老妪到了清溪边,果然看到儿子的尸体。老妪告诉村官,村官问她从何得知,老妪回答是公冶长说的。村官因此认为是公冶长杀了老妪的儿子,便将他抓了起来,并送进监狱。公冶长前后被关押了六十天。后来,公冶长以正确解读鸟雀所言白莲水边有牛车翻了,粟米撒满一地,拉车的公牛角折断;接着又几次解读猪和燕子的言语,证明自己的确能通鸟语。最终,获得释放。
两个故事,听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倘若一个人善于观察,并且能专心于某事,日积月累,修炼成过人的本领,是有可能的。公冶长通鸟语的传说,大概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再者,毕竟都是汉魏时期的传说,相当古老,轻易将其抹杀,并不可取。
现在来说一说孔子的择婿标准,孔门有那么多优秀的弟子,公冶长显然不在其列。按照一般人的逻辑,选择女婿,总要选个好一点儿的,最好是能传承衣钵之人。孔子选公冶长为婿,应该不是因为公冶长通鸟语,会口技。这种歪门邪道的本领,入不了孔子的法眼。孔子既然认为公冶长[可妻],自然有他的道理。换言之,公冶长自有他的优点。既然才学、德行都未见有过人之处,那么,年龄、相貌、家境、性格、人品之类,大约都是孔子考量的因素。
皇侃引范宁说,孔子之所以选中公冶长作为自己的女婿,是为了彰显乱世滥用刑罚,冤枉无辜,勉励人们正身守法。我认为,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首先,这符合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局面十分不满的一贯态度;其次,《论语》郑重其事记载孔子择婿时说的这一番话,表明孔门是很重视这种态度的。
结合下一章,孔子给他哥哥的女儿选择南容(南宫适,字子容)为婿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测,孔子择婿,以性格忠厚老实,处世能明哲保身,作为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