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概况
“鄂伦春族”这个名字最早记录在清代的文献中。《清·石矛·鲁》卷五十一在一篇报告中首次提到“奥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圣旨称之为“俄罗斯罗春”。此后,他们被更统一地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族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使用驯鹿的人,另一个是山里的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布塔旗、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的呼玛县、爱辉县、逊克县和嘉荫县。鄂伦春语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一员。这里没有本地语言,普遍使用汉语,一些鄂伦春族人也使用蒙古语。
鄂伦春族的祖先也是森林人。在元代,它被称为“林中人”。明代泛指“北山野人”。它漫游在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石勒卡河以西和萨哈林岛以东的广大地区。17世纪中叶,俄罗斯殖民者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族南迁,集中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然而,在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甲尼撒条约》之后,直到不平等的《中俄爱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之前,他们仍然在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地区狩猎,并参加清政府的定期边境巡逻和其他活动。
直到19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河以东地区后,鄂伦春族才失去了被入侵地区的广阔的狩猎场。清政府对鄂伦春族的统治发生了变化。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廷将二伦部落分为“木林嘎”和“雅法汗”两部分,由布塔总政管辖。“莫林鄂伦春”是骑鄂伦春的意思。它被编入八旗,在南方和北方作战。“雅法汗鄂伦春族”指徒步的鄂伦春族。它指的是鄂伦春族,他们失去了驯鹿,还没有养马,还在打猎。分为5条道路,即库马尔、比拉尔、阿勒、多布库尔和托赫。这条路分成8个队,每个队有一个来自鄂伦春族的队。
清政府每年都派安达上山收集贡品水貂。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废除了布塔的主要政府,建立了兴安市的主要政府,负责五路鄂伦春族。光绪十九年,兴安主衙门被废除,原来的五条路合并为四条路和十六条辅路(阿勒路和多埠路合并,其余不变)。他们属于黑龙江、漠河干、布塔和呼伦贝尔的副衙门。
在军阀统治时期,只有八旗组织的内容被废除,四路十六员的组织基本上没有变化。就管辖制度而言,黑龙江省监察厅管辖3条公路,海拉尔蒙古政府管辖1条公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名义上把鄂伦春族分别划归伪黑龙江省和北方兴安省管辖。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族儿童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战斗。用我们自己的鲜血捍卫我们祖国和民族的生存。他于1945年8月获得解放。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成立。
村落经济
17世纪中叶,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仍处于父系公社阶段,称为“五里岭”。虽然氏族组织在当时仍然存在,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不是氏族,而是“五里岭”。每个“五里岭”都包括几代同祖的小家庭。“五里岭”家族的首领被称为“塔塔达”。它的内部生产资料是公共的,它过着普通劳动和平等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自17世纪中叶以来,清政府加强了对鄂伦春族的管辖。鄂伦春族与满族和汉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有所发展。铁工具和枪支的进口以及狩猎产品与农业和畜牧业手工艺品的交换逐渐导致了鄂伦春族内部的一系列变化。除了狩猎场、森林和河流仍然归公众所有这一事实之外,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已经从公有变为私有,劳动组织和分配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最初孕育于“五里岭”的个体家庭的崛起,最终导致了“五里岭”从一个血缘组织向一个地域组织的演变,氏族制度也走到了尽头。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到1945年8月,解放前,鄂伦春族社会已经进入了邻近公社的阶段。
鄂伦春族主要生活在海拔500-1500米的大兴安岭山区,这是一个高寒山区。年平均温度约为零下20摄氏度。广阔的兴安山脉居住着鹿、狍子、狍子、老虎、豹子、野猪、熊、狐狸、猞猁、水獭等野生动物。纵横交错的河流里满是各种各样的鱼。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最好的天然狩猎场为鄂伦春族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衣物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伦春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之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社会上只有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1000多年前,有记录表明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打猎主要是男人的事,有时女人会和他们一起出去。狩猎工具包括枪、马和猎犬。主要的方法是集体狩猎,但它不再是基于“五里岭”,而是一个或几个“阿纳克”在自愿和临时的基础上组织。
猎物平均分布在“生长期”,但肉的分布总是保持在“五里岭”。在同一个“五里岭”中没有参加狩猎的寡妇和鳏夫通常比猎人得到更多。和往常一样,如果外国客人被分配,他们可以得到一份。个人狩猎已经出现,但这是罕见的。狩猎是鄂伦春族食物和衣物的主要来源。捕鱼通常是用“追赶”的方法成群进行的。有些人还乘桦木船去叉鱼。用网捕鱼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钓鱼大部分是由男人完成的,而采集大部分是由女人完成的。捕获的鱼、野生蔬菜和水果是鄂伦春族食物的重要补充。如果它们暂时不能食用,它们应该在阳光下晒干,储存起来以备食用,以防缺少猎物。
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包括毛皮制品和桦木制品。大多数都是女性制造的。对于不同季节狩猎所得的毛皮,根据其性能和位置,缝制成适合不同季节穿着的衣服。从桦树上剥下的整个桦树皮被加工成适合不同用途的器具。妇女在这些毛皮和桦木制品上刺绣或雕刻的各种图案。它最能体现狩猎文化的传统特征。此外,男性还使用手工制作的骨、木和铁工具。
自近代以来,农业已经在一些地区的鄂伦春族中萌芽。清末至辛亥革命后一段时间,政府推行“弃猎归农”政策,鄂伦春族地区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然而,鄂伦春族不习惯从事农业,日本帝国主义严重破坏了农业。到1939年,鄂伦春族地区的农业已经完全被摧毁。
由于各地的鄂伦春族从事大致相同的生产,基本上没有交流关系,交流主要是与其他民族进行的。起初是偶然的,后来逐渐规律化,打开了鄂伦春族社会和自然经济的大门,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虽然鄂伦春族在其历史发展中有许多优良传统,但由于长期的民族压迫,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种族灭绝政策,鄂伦春族人口急剧减少。1945年8月解放前夕,鄂伦春族只剩下1000人,处境悲惨。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政权,并于1951年10月1日建立了鄂伦春族自治旗和几个民族乡。1953年,国家对鄂伦春族给予特殊照顾,拨出大量资金修建新房,逐步实现定居。如今,绿树成荫的新农村里整洁明亮的大瓦房、学校、商店等已经取代了以前的“不朽之柱”。
一座灯火通明的新城出现在兴安岭上。用于打猎的土枪已经被步枪和半自动步枪所取代。鹿、猪、牛和养蜂场相继建成。每年有成千上万的鹿角被提供给这个国家。多种农业机械被用于农田耕作,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过去,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道路已经建成,汽车已经连接起来。铁路也通向鄂伦春族的一些新城镇。曾经没有书面语言的鄂伦春族现在已经普及了中等教育,许多年轻人已经上了大学。通过电影队、艺术队、俱乐部和广播电台,我们人民丰富的民歌和舞蹈被带到了舞台和屏幕上。在旧社会,鄂伦春族地区没有药物,像开花和伤寒这样的传染病很普遍。
妇女疾病占妇女总数的80%以上。今天,乡镇有保健中心,大队有保健中心,村庄有保健工作者。天花和伤寒等传染病已经消失,人口成倍增长。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鄂伦春族人民的生产发展迅速,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不仅大力发展农牧业和副业生产,还肩负着护林防火的重要任务,保护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森林安全,为国家确保木材持续供应的建设做出贡献。
文化和艺术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包括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口头创作是鄂伦春族的主要文学形式。他们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歌谣涵盖了民族历史、社会、狩猎和采集、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等广泛的方面。古代民族渊源有神话的《恩杜里创造了鄂伦春族》、神话的《轮吉山与爱尔人》、《白衣仙女》和《吴丹恩的故事》等。与鄂伦春族祖先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以及对祖先生活和英雄事迹的描述和赞美有关。鄂伦春族的“赞歌”(民歌)大多是即兴的歌词和固定曲调的歌曲,类型和风格各不相同。尤其是新民歌,内容更加丰富。严语言和谜语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学形态,是生产劳动的反映,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这些口头文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同时唱歌和跳舞,展示了丰富的工作生活内容。“熊舞”、“水牛搏击舞”、“树鸡舞”、“义海舞”和“红果舞”都展示了猎人对野生动物和鸟类的观察和对生产过程的模仿。“圈舞”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具有自娱自乐的性质,男女都参与其中,载歌载舞。“假面舞”是一种包含宗教内容的祭祀舞蹈,由“萨满”表演,祈求狩猎丰收。
乐器包括“板努”(一种铁制口琴)和“吐温文”(铃鼓)。鹿哨和狍子哨都是生产工具和早期乐器。鄂伦春族在唱歌和跳舞时经常伴随这些乐器。
生活习俗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很有特色。除了肉和衣服,“神仙”故居也是狩猎文化的产物。“天柱”就像一把半开的伞。它由30多根电线杆组成。夏天外面覆盖着桦树皮,冬天藏起来。它可以随时快速安装和拆卸。“不朽之柱”入口的顶部和左右两侧是供人们坐着和躺着的,但有严格的规定。在“不朽之柱”的中心是一堆整天燃烧的篝火,用来烹饪食物和取暖。装着神圣形象的桦皮盒子挂在“天柱”后面的电线杆上。一般来说,女性不允许接触它。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姻。大部分与彼此通婚的氏族成员关系密切。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太高,只有继承权一般属于男性。一个家庭有两代人的庞大人口。如果人口太多,通常是长子结婚,并在父母住所附近建立“不朽之柱”。女性不允许在最初的“不朽之柱”中生育。他们必须在远处建立一个产房,男人不允许进入或接近。直到满月结束,他们才会回家。过去,人们通常死后葬在天堂(即风葬)。下山后,埋葬的总路线。
鄂伦春族妇女的独特技能是为猎人制作“米塔”(狍子头帽)。这顶帽子是在除去肉和血后,用它的毛、角、耳、鼻和嘴仔细晒黑狍头制成的。戴着这顶帽子可以引诱猎物。鄂伦春族人建造森林,在森林中行走,吃森林,穿森林。衣服、食物、住所和交通工具都来自大森林。
自从鄂伦春族迁徙到黑龙江南岸后,马一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伦春族骑兵给入侵的俄罗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夏天,桦木船被用作河流中的运输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经与火车和公共汽车连接起来,使得交通更加便利。
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教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论。这种宗教与这个国家特有的原始观念密切相关。他们的宗教形式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巫师”是上帝和人类交流的使者。萨满教信仰相当多的神。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包括太阳神、月神、北斗神、火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草神、山神等。鄂伦春族的祖先除了崇拜自然之外,还崇拜“牛牛Ku(熊)”和“马劳斯(虎)”的图腾,鄂伦春族人忌讳熊和虎的名字,但称它们为“宝丽干(神)”、“野燕(官)”和“乌塔奇(主人)”。鄂伦春族的祖先崇拜非常流行,现在仍然如此。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316)
1 鄂伦春族族源及历史演进 鄂伦春族的历史阅读 (125)
2 鄂伦春族的春节怎么过 鄂伦春族的节日阅读 (127)
3 鄂伦春族人崇拜什么 鄂伦春族的祖先崇拜阅读 (128)
4 鄂伦春的文化艺术 鄂伦春人刺绣与编织阅读 (109)
5 鄂伦春族人的民间剪纸艺术 鄂伦春族的艺术文化阅读 (110)
6 鄂伦春族的特产 鄂伦春族的工艺品阅读 (120)
7 鄂伦春族人跳什么舞蹈 鄂伦春族的民间舞阅读 (126)
8 鄂伦春族的民族乐器 鄂伦春族的乐器艺术阅读 (129)
9 鄂伦春族服饰 鄂伦春族女子服饰的介绍阅读 (150)
10 鄂伦春族最佳风景区 鄂伦春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