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真的存在吗?夏朝文化的挖掘和探索!夏朝真的存在吗?夏朝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夏朝真的存在吗?夏朝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夏朝真的存在吗?夏代文化的发掘与探索!编辑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虽然古代文献中对夏代的讨论仍是一个传说,但从《史记·殷本记》中的商代世系记载已被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所证实为正史这一事实可以推断,《史记·殷本记》中的夏代历史记载也应该有一定的依据。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甲骨文等关于夏文化的确凿的实物资料,夏文化的遗迹也很难辨认。因此,文献记载的分布于夏代主要地区的考古文化自然成为探讨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夏朝的年代一直有争议。当前的历史年表采用了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的始末。

据传说,关于夏朝都城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古代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之处,后世学者的考证也大相径庭。然而,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河南省的西部,特别是洛阳平原、伊、罗、郢流域以及山西南部汾河中下游,特别是汾河、浔河和苏河。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

目前,学术界对夏文化的探索逐渐以二里头文化为重点。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命名的,获得了大量系统的资料。二里头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另一种是以山西省夏县东西坟遗址为代表的东西坟类型。东西峰和二里头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所以它们是同一文化的两个地方类型。

根据年代顺序和文化内涵的变化,二里头遗址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出土标本由碳14测定。第一至第四阶段始于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东西峰测得的数据晚于二里头测得的数据。这两个时代一般都在夏朝的范围内。

现已发现几十处二里头式遗址,主要分布在豫西。除偃师二里头遗址外,发掘或试掘的遗址包括陕西七里铺、东干沟、托里、东马沟、偃师回嘴、高崖、登封玉村、渑池鹿庙、临汝景山公园、郑州尚洁、洛达庙、柘川下王岗等。

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夏人在豫西活动的记载。《易·周树·杜毅杰》说:“既然《集义》延伸到《易义》,居住就容易而不固。它有夏季住所。”游助在《易·周树训释》卷五中曾说:“冀水入河之地,在河南福贡县北部。伊米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5英里处,水从这里流入罗。”《史记·周本纪》索引说:“据说自从洛思和伊西以来,他们的土地是安全的,夏天他们有了自己的旧居。”《国·周宇·虞商》也说:“从前罗易精疲力尽,夏天死了”。以上记载和考证清楚地表明,河南的彝、罗地区正是夏人生活的地方。二里头式遗址的分布范围正好与“避暑山庄”相吻合。

在山西南部的运城和临汾盆地也发现了几十个东西峰型遗址。发掘地点包括夏县东西峰、永济马东坡头、翼城甘军和襄汾南寨。晋南被称为“夏回”。《左传》丁公《四年》说:“唐书分为主干道...又令唐高赍印于夏回。”傅潜说:“夏天在分和荀之间。”虞书是金朝的国王,他的土地在夏回,是古代唐朝的故乡。虞书叫唐唐·舒郁。《史记·晋书》记载:“吴王崩,王亡,唐朝混乱,周公灭唐...所以他在唐朝封了虞书。唐在汾河以东一百里处,故名唐叔虞。”古史专家许对夏遗址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左传》中所指的夏遗址应位于晋西南。东西峰遗址位于山西南部,大致位于汾河、浔河和苏水流域,与“夏回”遗址一致。

根据碳14测定,龙山文化的王湾类型的年龄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王湾类型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水流域。主要景点有王湾、沱里、金梦小盘口、偃师高崖、灵茹景山公园和登封王成刚。在王湾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因此得名“王湾式”。王湾类型的分布区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大致相同。就地层关系而言,王湾型直接叠加在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之下。二里头文化第一阶段与王湾类型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因此,晚类型的王湾也应纳入夏文化探索的范畴。龙山文化陶庙类型的分布区集中在山西南部的临汾盆地,在翼城、曲沃、襄汾、侯马、新疆等地均有发现。其区域也在“夏回”的范围内。陶庙的类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它的起止日期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如果是这样的话,晚期类型的陶寺属于夏年代学范畴,也是探讨夏文化的一个重要对象。南大柴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的东、下冯类型。南大柴遗址和桃寺遗址均属襄汾县管辖。这两个地方隔着汾河从东向西相对,只有15公里远。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早于二里头文化的东西峰类型,两者在时间上有大致的联系。然而,南大柴遗址的发掘资料表明,东夏峰和陶寺类型的文化特征有很大差异,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可以看出,陶庙类型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至今下落不明。东西峰类型并不直接继承当地龙山文化,而是由豫西二里头文化发展而来的一种地方类型。

一些偏远地区的考古文化,如干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可以追溯到大约2000年前,由碳14测定。虽然一般在夏代,但由于这种文化的分布,它不是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其祖先也不是夏族,因此不属于夏文化探索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