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长城”是什么样的,是北宋对抗契丹战士的终极武器?以下是对相关内容的简要介绍。
宋初,由于两次北伐失败,宋太宗未能收复十六州,导致北宋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北方天然屏障。但是,辽国利用了可以进攻和防御的地形。
契丹战士可以驰骋在辽阔的河北平原上,而北宋都城开封也没有任何防御的危险。一旦辽兵渡过黄河,他们就能直接威胁到开封的安全。
因此,对于北宋来说,河北的防御迫在眉睫。范仲淹曾说:“国家打击军队的战略在北方是最大的。”包拯曾经说过:“河北是国家的根本,它的生存取决于它。”
宋和廖虽然签订了“幸福联盟”,但双方几乎没有发生战争。然而,想象一份合同就能保护环境和人民是天真的。
因此,北宋驻守河北一带的军队对战争的准备并没有松懈下来。它的驻军甚至全年保持在20,000至300,000人以上。此外,北宋还在河北东部没有防御危险的地区修建了大量防御工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水长城”的水防御系统,它可以被称为对抗契丹战士的终极武器。
一,北宋边防战略思想的转变
为了理解北宋修建“水长城”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北宋边防思想的变迁过程。
公元936年,后金皇帝石景堂给契丹人16个州,包括幽州和冀州,以换取廖的援助。从那以后,契丹人来去自由,就像他们获得了进入中原王朝的钥匙一样。
柴荣石入主周世宗后,他一度收复了两州三关的土地。然而,由于柴荣突然病逝,北伐战争戛然而止。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实行“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把最难啃的骨头契丹放在最后。然而,宋太祖对与廖的战斗仍持谨慎态度。他建立了一个“股份银行”,以节省资金购买16个县。根据他的想法,如果救赎失败,那么考虑军队来夺取。
然而,他的弟弟宋太宗认为这纯粹是一厢情愿。赵光义曾经说过:“先帝生活在持续的焦虑和担忧之中。花一年的钱太多了。”(宋代事实法庭)
结果,宋太宗在979年和986年两次出兵北伐,但都失败了。此后,为了报复北宋,辽国多次大规模南侵,直至双方签订“蜀园联盟”而罢兵停战。
“蜀园联盟”的签订,不仅标志着北宋对辽占有燕云合法性的承认,也宣告了北宋被迫被动防御时代的到来。
其次,提出了“水长城”防御体系
在古代,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防御是建立城镇并守卫它们。北宋不能依靠长城和岩云地区的高山来防御,所以不得不人工设置坚固的防御工事。
在河北与辽宁交界的地区,北宋不仅加强了城镇和要塞的建设,以增强防御能力,而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河湖,充分利用了“水”。
在宋太宗时期,宰相宋祁曾经向皇帝提出过这样两个设防计划:
1.挖起黄河大堤,让河水淹没河北,使之成为一片繁荣的土地,从而延缓契丹战士的进攻,保护中原免受忧虑。
2.放弃部分北方领土,在河北省沧州、定州和太行山之间修建长城。
当宋太宗听到这一观点时,他立即拒绝了:“如果我们决心建造一条大河和一座长城,我们将展示我们的弱点,并为子孙后代欢笑。”(《宋代实录》)。
显然,开凿黄河大堤并以水加固它可以防止契丹战士涌入,但它也会造成数千里肥沃土地的损失和北宋人民的流离失所。主动放弃领土去修建长城也是费时费力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种看起来很不明智的方法很容易被嘲笑,让宋太宗的脸变得更加晦暗。
这时,河北守备司令何程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顺安村以西,伊河的浦口被打开,水被引向大海。从东到西有300多英里,从北到南有50到70英里。它可以筑堤和为荒地蓄水,以帮助钥匙和防止风扇骑马冲向易。”(宋朝臣奏谈)
宋辽对峙期间,白沟河下游是两国的分界线。白沟河以南的白洋淀和文安洼线现为沼泽洼地。
欧阳修说:“河北境内四面八方不到一千里,广信、、顺安、熊、霸州四境皆为山塘水,百姓不准耕田。”(《河北地产时报》上)
因此,为了防止契丹战士南下,何提出了这样的对策:从今天河北省满城县的北山西起,经过清远、列文、雄县、霸州等地,东至海口,连接大清河等几条支流和沿线30多个洼地,形成一条长达450多公里的水防线。在此基础上,将不断挖掘渠道,将池塘和沼泽连接成一个相互沟通的水系统网络,就像“水长城”。
他从小就和父亲程菊在河北打过仗。他非常熟悉河北地区的边防和水势地形。此外,他还非常了解契丹人的习惯:虽然他们擅长骑马、射击和跑步,但他们只适合直接进入平原地区,而不学习在水中作战。由天然水网改造而成的“水长城”就像用自己的力量攻击敌人一样好。它的好处显而易见:
1.与宋琦提出的挖黄河、建长城相比,只要将现有的河流、湖泊、沼泽挖出来,用少量的堡垒连接在一起,工程工作量相对较小。
2.它在实践中也是相对隐蔽的,给辽人的印象是修水利、种田,而不是修防御工事,这样就不会受到敌人的骚扰和破坏。
3.这些地区大多是盐碱地,不适合种植旱地作物。如果被淹没的土地被转移,稻田被重新种植,大规模的荒地开垦可以用来补贴军事用途。
宋太宗听了何的建议,喜出望外:“退至幽蓟后,毁林灭胡。”(宋·)立即批准,并任命何为河北屯田制,在各州驻军18000人,实施“水长城”建设工程。
第三,“水长城”的作用
1.军事成就
由于皇帝的大力支持,“水长城”计划在那一年付诸实施。但是起初,“水长城”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由于北宋初期只在包州东部的南沂水以东修建,包州的北部和西部还没有被发掘出来,只派军队驻守,这正是契丹战士最适合出行的地方,为辽军南下留下了一个缺口。
果然,在“水长城”修建的第二年,辽军从这里三次入侵宋朝,并横扫其军队。
后来,鉴于这一军事隐患,再次向朝廷建议“水长城”应继续向西挖,直至到达西山,阻断辽军南下的必由之路。
最终,北宋完成了“水长城”,从西面的西塘坡到东面的古泥海口绵延近1000英里,跨越了七个军事国家。
沿着“水长城”,有19条河流和30个湖泊。整条线路分为8个部分,有26个堡垒,125个军用仓库,3000多名士兵和100多艘巡逻艇。这对于不善于用水作战的辽兵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有了“水长城”,与河北和辽国接壤的军事国家很容易受到攻击,因为它们被水系统隔开,这大大减少了北宋的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据《宋史》记载,自公元988年至公元995年“水长城”被发掘后,契丹人共入侵五次,宋军在五次战争中赢了三次。
到了宋真宗年间,辽军侵略得更厉害了。从999年到1004年,辽军六次入侵,六战四胜。
即使在金末元初,当蒙古人从河北南下时,他们也遇到了行军的困难,“但雁南雄和巴周树是三关的旧地,唐玲深得足以阻止士兵进入”(“郭大进之”)。可以看出,即使在金元时期,“水长城”仍然具有限制骑兵直入的作用。
2.经济效益
从唐朝末年到第五代宋初,由于连年战乱和土地贫瘠,驻扎在河北的两万至三十万宋军人的粮食问题变得十分棘手。北宋不得不依靠粮食从南方运输到北方军镇,造成了中部的巨大损失。
在他的“水长城”建设计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开荒的设想。
在荒地地区,宋军把每块稻田都建成了正方形。所有的稻田都充满了水。在它的周围,挖掘出大约10英尺宽、几英尺深的沟渠。沟渠以交错的比例排列。它的“深度不能用于划船,浅度不能用于迁徙”。只有在狭窄的山脊上才能有几个步兵。
当时,整个北宋“水长城”的荒地总量还没有明确的记录。然而,从《宋史·河渠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宝州有大量的荒地,甚至有“每年24000多担,其中以宝州最多,超过一半”的记载
北宋景德元年,还向河北名将杨下了一道诏书:“契丹如遇敌,必在荣军以东定居,并令在石浦屯顺安军以西布署马村,以保屯田。(《宋史·三十一传》)朝廷给著名的将军们发了一封信,要他们坚守这片荒地。这表明高产量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结论:虽然这个“水长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很少有人提到它,这让人想知道为什么。
作者认为“水长城”被忽视的原因可能有几个:
首先,就规模和形象而言,它无法与雄伟的长城相比。随着其军事设施的废弃和毁灭,很难将这些坑、池塘和溪流与宏伟的防御工事联系起来。
第二,修建“水长城”归根到底是北宋在失去十六州等自然灾害后的第二选择。事实上,它是北宋妥协与安全的缩影,是其内外防御的缩影。然而,北宋在对外战争中的弱点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因此,“水长城”并不流行。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205)
1 北宋靖康之难:后宫王妃及公主的悲惨命运结局阅读 (190)
2 北宋名妓李师师的最终归宿阅读 (166)
3 北宋接班危机:太祖太宗留下了两个坏榜样阅读 (191)
4 焦蹈:北宋时期最短命最悲催最具戏剧性的状元郎阅读 (248)
5 20多万部队进京勤王为何还是没能挽救北宋王朝阅读 (260)
6 北宋为什么每年要交给西夏岁币阅读 (247)
7 北宋少女杀人案:法大还是诏命大阅读 (222)
8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被悍妻打骂还撕下皮肉阅读 (191)
9 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阶段——宋徽宗、宋钦宗统治时期阅读 (210)
10 北宋为什么灭亡?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