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辽东杜诗军事屯的作用是什么?明代军事荒地为什么发展迅速?编辑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自洪武七年(1374年)起,明朝开始在辽东地区实施军屯。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并经常告诫他的臣下要做好在辽东等地的疗养工作。即使在晚年,他也命令苏、金等辽东诸王及时监督士兵种植庄稼,并命令他每年三次向他报告军营的情况:“五月,我将向你报告庄稼的生长情况。7月,如果我们再次报告水果会发生什么?十月,将收获多少谷物?”。为了“一年汇报三次,不但能在存储时了解实际情况,而且军队也不会懈怠”
一、辽东部军屯情况
辽东首府军屯的成员主要是朱元璋招募的义务兵。其次,还有因犯罪而被驱逐出军队的囚犯,以及少数民族的归化部落成员。
在辽东都司军营中,主力是魏索的军队。但是,主力部队有耕与战的双重任务,只有安排好耕与守的比例,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双重任务。至于栽培和养护的比例,一般根据时间和地点进行调整。特别是,时间和地点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明初,辽东守城兵的比例分为两部分和八部分。明朝末年,这一比例被直接逆转。然而,即使在同一时期,规定的比例也不一样。一些岗哨被分成八个守城和两个种植村。一些岗哨被分成两个守城和八个种植村。
洪武初年,甚至连广宁等五个卫生所都被要求向辽国政府提供物资,"五个卫生所都驻扎在自己的田地里"。所以,在这个时候,警卫站的士兵没有非常严格的记分标准。根据时间、地点和事件,会有不同的比例。
洪武十一年,五军总司令办公室才下令建立屯田法。主要原则是“驻防部队全部驻防,驻防率15%。魏昱是10-5和5-4。也就是说,在魏所在的地方,他将占据营地的中部。在非姚崇地区,有28个警备区、2个警备区和8个警备区
尽管如此,还是有例外的。就辽东市政当局而言,为了解决该省人民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令辽东定辽等二十一个魏士民从第二十八年起“一律屯田自食”。
当时,根据辽东地区的情况,第21卫戍区的所有士兵极有可能都在从事荒地开垦。
首先,当时边境很平静,明军仍在进攻。
第二,在辽东首府以北,还有努尔甘首府下属的卫生机构,作为辽东的外围防线。
第三,辽东的土地基本上是军屯。它不像山西和陕西边境地区那么复杂,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纵横交错。
对军营的管理也有一些规定。总的来说,驻军的管理与驻军的组织是一样的。魏将设一将、二将、四将,统管魏事。
其中,主要项目是种植。负责荒地的人也被称为组织。他负责以下荒地管理:1000户,100户等。这是正常的机构。除了设立辽东都市部,还专门设立了“村寨管理指挥部”,以加强辽东地区的屯田管理。
辽东首府军屯的生产组织是以这个村庄为基础的。吞,有时候就是这个地方。一个村庄里有几个人或几户人家。屯的基层组织是“屯所”和“屯田白胡所”。百户人家中有1000户已经定居在他们的土地上,然后还有守卫。为了防御敌人的骚扰,有时几个“堡垒”被组合成一个“堡垒”,通常称为“堡垒”。
屯堡的村庄数量主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万历《开元图说》记载的20座碉堡中,绝大多数都标有碉堡的数量和名称。虽然在插图中它被标为“明顿”,但它实际上是“军顿”。这些村庄的数量非常大。例如,有30000多人的辽东国务院所在地开元市,有威远堡、静安堡和松山堡。
然而,辽东驻军使用的牛、农具和粮食大部分是由明朝的户部提供的。永乐二年,“把一万头牛运到辽东”,分发给屯田兵。宣德七年,辽东首府朱伟村耕牛短缺。明朝再次派出10000头牛来补充辽东。同年5月,发布了一项皇家法令,要求广宁和开元马市场购买牛和牲畜,供宁远人重新使用。成化十二年,给辽阳东州等五保军士50亩田,牛价一两两。根据《万历会典》记载,洪武26年间的牛总数为255,664头,辽东都司县的牛总数为13,878头。
然而,明朝经常推迟从新开垦的军营中收集谷物。例如,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命令辽的一个指挥官王宓去管理这块土地。直到他与丁辽等魏屯一起去世十年后,他才收了房租,政府解决了农具和牛的问题。与此同时,它规定税收应该在以后征收。这有助于调动辽东总政下各前哨营的积极性,使军事荒地得到迅速发展。
二,辽东都司军屯的作用
辽东都城军屯在明朝的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疗养,“强兵有足够的食物”。
自辽东地区推广种植以来,中组部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粮食和工资问题。当时,卫生部门管理的工资如下:一名指挥官郑三品在600岁时给了他600块石头。指挥官认识两个成员,从三岁起就给了米露500块石头。指挥组织的四个成员,是四个产品,四百个石器时代的米露;魏二员,从五品、一百五十岁石到鲁米;主要家庭的一名成员、1000个家庭的一名成员和5个年级的一名成员在鲁米220岁时给了他220块石头。这些官员和他们的士兵的食物基本上受到了哨兵部队的攻击。驻防站的士兵在田地里自给自足,这不仅训练了士兵,也丰富了他们的食物和薪水。王琦的《续文学评论》记载“屯田是粮食和士兵充足的重要途径”,“所以边境地区是富裕和强大的,不打扰交通”。
其次,辽东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经过休养生息,大量荒地被不断开垦,扩大了东北地区的耕地。从洪武到永乐,辽东的荒地有25300公顷,有716000石粮食。这是太医毛泰在一出戏中提到的辽东疗养的情况。永乐十七年,“原粮21171公顷,50亩,粮食635145石。”据毛泰说,宣德年间,军队有45,400人。辽东有一个荒地系统,每个士兵有50亩荒地。应该有22,700公顷的土地。
在正统的早期,荒地的数量增加到31,620公顷。海州圩、盖州圩和锦州圩屯面积最大。当时,辽东府管辖的军屯土地无处不在。尤其是辽东地区所在的辽阳市,那里“18岁时就有很多羡慕,数千英里纵横交错的道路和要塞相互面对”。村子里种植的农产品极其丰富。主要农产品有小米、小米、大米、粮、麋鹿、小米、豆类等。由于军屯粮食的增加,据《明史》记载,辽东司已达到“全卫生报告和红色腐败”的水平。虽然这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财富增加的事实。
第三,辽东都司军屯稳定了明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
由于军屯的推广,士兵和农民的结合,战争的防御,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如此,辽东军屯在为政府军提供食物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士兵在战场上自给自足的模式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军需负担,也减少了从大陆运往辽东地区的货物损失,大大减轻了该地区人民的负担,极大地促进了明朝对辽东地区统治的巩固和加强。
最后,辽东军屯增加了产量,也支撑了北方努尔戆徒公司的成本。努尔戆徒当时在大多数地区不生产食物。首都各级官员的大部分工资是在辽东首都的帮助下支付的。在一些被纳入奴隶劳动部门的游牧民族被转移到辽东部门后,辽东部门也负责他们的大部分食物、住所和供应,而这些物资的供应主要依靠辽东军屯的产出。
不仅如此,明朝还经常派遣辽东官员到努尔戆徒对边境居民进行归化和绥靖。每次安抚,都会从辽东带来大量的粮食、纺织品等物资,运送到女真野人、吉列范、苦夷等部落。也有工匠和艺人去努尔甘地区,以及守卫士兵去努尔甘地区。他们所需的食物、工资和物资基本上由辽东国务院提供。
例如,宣德在第二年曾在辽东省支付“三千官卒役,七石粮,共二万一千石”。这个数字非常重要。除了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由辽东省负责供应。明朝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统治断断续续地持续了近200年,这与辽东都司的军事支持是分不开的。
结论
辽东都城军屯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明朝在东北地区统治的巩固和巩固。它在明初的出现,不仅减轻了战后人民的负担,而且在政策层面上促进了明代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虽然到了明朝中后期,军车制度逐渐被统治集团内部的既得利益所侵蚀,沦为腐败官僚的私有财产,这违背了朱元璋最初的扶植和支持战争的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辽东军营的推广,有效地促进了辽东与由辽东辐射到内地的努尔干地区的密切联系,为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965)
1 明建文帝朱允炆阅读 (184)
2 明朝为什么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终止海外航行?阅读 (245)
3 明朝的哪位将领与岳飞的命运非常相似?阅读 (234)
4 明朝买个“大学文凭”要花多少钱?阅读 (240)
5 明朝皇帝结婚需要哪些流程?阅读 (249)
6 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是为了什么?阅读 (226)
7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下落之迷阅读 (215)
8 明朝的北漂青年有能力在北京买房吗?阅读 (229)
9 张嫣皇后:明朝历史上一个神秘失踪的皇后阅读 (256)
10 朱是明朝的国姓,那明朝的猪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