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淮安水军的生存之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万历年间,明朝和后金发生剧烈冲突,于是辽东战争的帷幕就此掀开。但事实上,在经历了土木堡事变之后,明朝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于是明朝在这场战役中处处吃亏,屡战屡败,明朝将领毛文龙在镇江大败后金,取得大捷。
但是毛文龙在党争中被排挤,朝廷对海上作战的重视也不够,军饷和兵力常常都不够。淮南水军在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来到了辽东地区,逐渐为毛文龙所看重,在毛文龙粮草短缺的情况下确保了正常的供应。从这一事件也可以看出明末淮安水军的人生沉浮。
明朝对于海洋管理一直持保守态度,虽实施海禁政策,但很多地区的海禁政策一直未能完全实施,毛文龙利用淮安水军,为明朝的政权寻找喘息的空间
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明朝政府把海洋分为“海外”和“近海”。而海外又称之为“远洋”,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有诏令下达,明令禁止人们出海和外国人互通贸易。
其实这一政策针对的就是居住在浙粤闽三省沿海地区的私人海上贸易群体,为了阻止他们和其他国家的人进行海上交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避免其他国家从海上入侵。
但是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江苏和山东的海域一直都被朝廷牢牢把握着,因此海禁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但是在浙粤闽三省,情况则不相同,海禁屡禁不止。海禁出现之前,沿海有许多商人,在海禁之后,这些商人就变成了私自出海的贼寇。一开始在这一区域海禁针对的是海商,后来针对的就是海寇。但是情况并没有发生改变,反而海禁政策越严格,海寇的行为更加猖狂。
海寇猖獗
其实百姓尤其海商对于海禁一直持有反对意见,曾经浙江巡抚因为不加区分海域而固执地执行全面海禁政策,因而遭到了闽南地区官员的弹劾,最终被处死。而在隆庆年间,曾经出现了一次开海事件,就是海上的商业力量倒逼政府向他们妥协,最终成功达到目的的胜利之举。
“近海”指的是海运,自元朝起,漕粮就是沿着海岸线进行运送,从江南地区经由山东海域抵达天津、北京、辽东一带。但是在永乐时期,朝廷有下达了罢海运的诏令,但是由于战争的因素,此举未能严格执行,这一点在抗倭战争中就有所体现,在辽东战争中就更加明显。
毛文龙画像
从淮扬召集而来的盐徒灶丁成为了毛文龙手下的水军,在海外孤立无援的毛文龙才能利用这些淮安水军的长处,成功让他们兼具士兵和海商的两个身份,为军队筹集到足够的粮食。毛文龙在粮草无忧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地牵制住了后金的军队,使得后金南下的进程大大推后,为明朝的政权谋得了喘息的空间。
“盐徒惯海”下, 盐徒灶丁逐渐形成了明末水军的主力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南下攻打明朝,掀起了辽东战役,但是在次年春天的一场重要战役中,明军失势,于是在战场上丧失了主动权,逐渐在战役中变得被动了起来。但是在天启元年,明朝大将毛文龙在镇江取得大捷,于是一改明军在辽东战场的颓势,紧接着他又收复了许多沿海岛屿,并且在一次夜袭中抓获了后金将领佟养真和他的儿子。
辽东战役
这位佟养真可以说是一位重要的后金将领,因为他的女儿后来成为了顺治帝的妃子,再后来就生下了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因此毛文龙在抓获佟养真之后,十分的兴奋,想要乘胜追击,于是上书给皇帝,希望可以增加兵力,一方面发兵牵制后金,一方面发兵围剿后金。
毛文龙的镇江大捷成功扫除了明朝士兵屡战屡败的阴影,激发起了士兵的斗志,得到了皇帝的嘉许,因此皇帝同意了毛文龙的请求。但是不幸的是,当时正值党派斗争激烈的时期,因此对于是否乘胜追击,双方党派的意见相左,最终增加兵力的建议也没有实现。
镇江大捷
但是很快,镇江又被后金夺回,失败了的毛文龙只好逃回朝鲜,再行商议,也是因为考虑到毛文龙之前的胜仗或者兵力的原因,朝廷也并没有对他多加苛责。此时也有官员对于毛文龙多加支持,在《明熹宗实录》中记载了大臣叶向高向皇帝上表对毛文龙的赞扬和支持:
“毛文龙收复镇江,人情踊跃,而或恐其寡弱难支……经督抚诸臣皆极一时之选,必能同心僇力,毋忌成,毋旁掣,共灭奴酋,雪此大耻,消中外隐忧。”
在朝廷的支持下,毛文龙一直在镇江活动,想要找到机会打击后金势力,同时也给后金带来了威胁。
但是毛文龙战败的其中一个重要缘由是缺乏相当力量府水军。因为一直以来陆军才是明朝朝廷召集的主要兵力。甚至直到万历四十六年,才开始有官员认识到水军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兵部侍郎在汇报招募士兵的情况时,明确指出大量招募水军的要求,因此朝廷从浙江、淮扬、南直等地抽调来了大量水军。
那为什么要在这招募水军呢?首先因为这三处地方的人大多水性极好,是作为水军的好材料。因为这三处都沿海,因此此地的人善于习水,这是一直以来的惯例。甚至明朝之所以能建立,就是在之前收服了这几处的水军,可以从中得知淮安水军的厉害之处。
水性极佳的淮安人
在辽东战争爆发后,兵部尚书就建议从征召淮安水军,虽然朝堂之上的官员职位变迁很大,但是这条建议一直很好地坚持了下去。因为这几处临海,盐场也很多,因为是战争爆发,所以临时抽调的士兵,因此很多都是煮盐的盐徒、灶丁。
在《筹海图编》曾经就有记载,表明淮安人家的水性极佳:
“查得沿海民灶原有采捕鱼虾小船,并不过海通番,且人船惯习,不畏风涛。合行示谕沿海有船之家赴府报名,给与照身、牌面,无事听其在海生理,遇警随同兵船追剿。”
甚至因为淮安水军对于海域十分熟悉,控船能力极强,淮安水军的军饷是普通土著水军的两倍。
另一个征兵的缘由是,淮安地区的盐徒、灶丁大多比较勇猛,这是战争中士兵需要的品质。因为在嘉靖年间,一度倭寇入侵沿海的状况十分严重,但是在淮安地区有多起盐徒、灶丁奋勇抵抗倭寇的例子,因此官员在征召士兵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最后一点缘由是因为在在万历年间,淮安地区的水患十分严重,在辽东战争爆发的时候更为严重,因此在此时征调士兵前往辽东战场既可以缓解水患中大量民众流离失所的情况,又可以避免辽东战场兵源短缺的问题。
毛文龙得到大量淮安水兵,成功“营谋运粮”,确保了粮饷供给,淮安水军一跃成为海商
虽然毛文龙取得了镇江大捷,但是他与朝廷的良好关系只是维持十分短暂的时期,因为朝廷迟迟都没有给予毛文龙要求的粮饷和兵源。此时的明朝朝廷内忧外患,一面要应对后金的屡次来犯,又要镇压农民起义,又因为长久以来都是重视陆军轻视水军,所以怠慢毛文龙是意料之中的情形。
在《两朝从信录》中有所记载,天启三年,毛文龙再次取得大捷,连上三次奏折,抱怨朝廷不能给予他应得的粮饷和兵源,最终他向朝廷请愿:
“东江于胶淮等处自行买运。”
但是其实他之所以敢如此和朝廷发牢骚,是因为他早就跟淮地粮商建立了贸易关系。
因为在冬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的海域都是结冰区,而淮安水军则是无事可做,因此他们就和淮安海商“营谋运粮”。朝廷对于这样的事情自然不能容忍,于是几次三番要求水军再上前线,水军自然也都不愿意,差点引发了严重的兵变。
同时因为大量的淮安水军滞留在登州,引发了诸多问题,首先这么多人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导致登州地区米价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
米价上涨
因此就有官员向朝廷上书把这些淮安水军一半发给毛文龙调用。虽然没有记载表明毛文龙当时已经上书要求接受这些士兵,但是一开始朝廷只是说用于援助辽东战役,但是后来就变成了为毛文龙所用,因此可以看出毛文龙当时已经看到了这些士兵身上附带的海商属性,曾经做过争取,从此毛文龙和淮地粮商之间就有了关系。
因为辽地的士兵大多不识水性,因此淮安水军在毛文龙的军队中起来很大的作用,一直是一支技术军种,在军中地位超然。即使是毛文龙死后,淮安水军的地位也没能被撼动。
在明朝轻视水军的情况下,淮安水军和将领毛文龙的处境都十分的尴尬。但是两者都是身怀本事的人,毛文龙更具远见卓识,他招揽淮安水军,让东江集团在朝廷克扣粮饷的情况下得以维持发展,而淮安水军则在毛文龙军中夺得了一片天地。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88)
1 淮安水军为何能在明末占据重要地位?淮安水军的生存之道!